馆藏青铜贴金“菩萨坐像”,金箔斑剥,铜胎显露,留有红彩。菩萨高发髻,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佩璎珞、耳饰、臂钏、腕钏等庄严具。菩萨袒露上身,胸前佩饰网状U形连珠璎珞,下身着高束腰长裙,腹前系带、红结极具装饰意味。小腿裙褶呈圆弧形,曲走流畅,力道写实,为明代衣纹特色。耳垂花珰,束发披肩,肩搭帔帛,帛带绕臂垂至莲座。整体造型端庄,容仪严净,安然趺坐莲台上。莲座前半部莲瓣层叠交错,后半部则无莲瓣装饰。菩萨坐姿端直,双手举于胸前,拇指与中指相捻,做说法相。冠中化佛表阿弥陀佛,代表顶戴受持佛之教诲,此为观音菩萨的重要特征。
西方三圣寺庙铜雕佛像
二、菩萨造像的题记铭文造像背后肩部帔帛上刻有造像题记,铭文记载:“万历四年六月/吉日铸造/主持僧方□/同弟僧方和/缘首陈献文/匠人温文宣”,背后臀部位置亦刻有另一铭文:“父陈守仁弟陈/廷宝同发心自/财妆铸佛像/壹尊祈保/子孙昌盛”。
黄铜观自在菩萨
从铭文得知此像造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陈氏家族为祈子孙昌盛,自财妆铸发心所造,体现了民间造像的特色。《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明代观音信仰更深入民间的生活,类别更多,此为一例。
自元代开始,由于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带来梵式造像的影响,从此西天梵像风格便流传汉地中土,造像的主流由汉式转为藏式风格。这些汉藏混融的金铜造像,鎏金灿烂,纹饰华丽,工法精细,绝大部分都是宫廷所造。明清两代,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藏传金铜造像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和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
“菩萨坐像” 明万历四年(1576) 青铜贴金 H53×W3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