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佛寺、道观和庙宇、宫殿中的大香炉,是仿照青铜鼎的形制发展而成的,故称为鼎炉。但佛寺、道观中的鼎炉大多数是铁铸的,铜鼎炉并不多,而皇宫和皇家坛庙等处,则有不少铜鼎炉。
普明寺铜香炉
古代铜鼎炉中,除敞口的鼎炉外,大多是由鼎式炉身、六面体炉腹和带宝顶的炉顶等3大部分组成,是比较复杂的大型艺术铸件,因此,铜鼎炉铸造时,往往要将其分解成几个单元,分别铸造后,再装配成一个整体。当然,每个单元在采用泥范法(陶范法)铸造时,都要先设计好图样,制作模型,准备好泥范用材料,然后,制造外范和泥芯等。
有求必应铜香炉
一般来说,三部分中以鼎式炉身为最重要,通常,鼎式炉身在铸造时,为了保证炉身上纹饰的质量,都采用分范造型法。浇铸时,一般都是炉身在下、鼎足在上,以保证炉身质量,而且,炉身是和鼎足一起整铸而成,而鼎耳则采用分铸法,之后,再和炉身焊成一体。不过,到清乾隆时期,已有将两个鼎耳和炉身、鼎足一起整铸而成,炉身上和鼎足上都还雕铸有精美的纹饰和图案,使鼎式炉身铸造得更加漂亮,这清楚说明,我国古代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大型铜鼎炉的铸造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了。至于鼎炉中部的炉腹,不管是圆形,还是采用六面体形式,一般都开有6个窗口,而且,在窗口四周,都雕铸有精美的纹饰和图案。而鼎炉上部的炉顶,常做成单檐或双檐圆形攒尖式宝顶,而有脊的炉顶,其檐角还铸有龙首浮雕。
可见,每个单元铸件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要铸好各单元铸件,难度都比较大。当各单元铸件铸好以后,就可按预先的接榫进行装配,组成一座完整的铜鼎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