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钟最初的时候是作为礼器出现的,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的,现在所见最古老的的钟则是西周时代的。后来,随着佛教的传人,铜钟也就称为了佛教的法器之一,铜钟也成为了佛教的法器之一,铜钟的声音洪亮悠扬,能够增添佛教的神秘气氛。古代的时候铜钟也是统治阶级权利的标志,在唐代之后,各个时代的封建统治者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能够达到彰显自己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统治的目的。我国最早的铜钟是青铜器时期出现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现在铜钟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
黄铜佛钟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后又通常将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依次分别称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483 年- 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鼓楼和钟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