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死后被奉为神并非少见,但能在全国盛行千年以上,影响之深,庙宇之多,信徒之众,都难与关帝相比。现今关帝信仰能遍及全国,综合来说是有以下六大成因:
黄铜关公像
忠义心举世无匹儘管史上与关帝同样勇猛和具谋略的将士不知凡几,但唯独忠义的情操以关帝最为特出。关帝所具备忠孝节义,是中国历朝统治者、士大夫,甚至普罗大众都推崇。
站立的关公铜像
凝聚群体的力量社会各阶层及不同群体均可从关帝信仰中取得所需的精神寄托,其忠于上又义于友的精神可凝聚内部,促进团结及互信。
统治者封爵赐号关帝的忠义历来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自三国以来,历朝都有帝王为关帝御旨加封。大体上说,朝代越后重视程度越高,尤以明清为最。每次晋封,并不是钦定赐号那麽简单,而是有隆重的册封仪式举行,之后个别的关庙待遇便会相应提高,包括庙宇规格、庙产规模及住庙人数等。在统治者积极的推广下,地方自然争相仿效建庙,最终做成关庙遍佈全国的现象。
儒释道一致推崇关帝的人品及行为符合儒家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历来均受儒教推崇,尊称关帝为「文衡圣帝」,被奉为文人士子的守护神。至于道教,传统上关帝庙一直由道士掌管,关帝被称为「伏魔大帝」、「荡魔真君」、「协天大帝」、「四大元帅」之一,属道教神系的高层次。佛教亦把关帝视为护法神之一,尊称为「伽蓝」,后又升为「护国明王佛」。关帝能同时得到三教的一致推崇及供奉为主要神祇,历史上是绝无仅有!
小说和戏曲影响宋元之际,是关羽历史地位的转捩点,主要是有关三国的文学、诗赋、传说、戏曲已开始在民间大量流传,为明代成书的《三国演义》提供了素材基础。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将当时流传的三国素材及陈寿的《三国志》集其大成而写成。该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加上印刷术的进步,因而大受欢迎,关羽在书中的忠义形象更因此深入民间。
此外,戏曲在元朝空前发达,演戏成为民间传统的重要活动。由于三国故事是戏曲的好题材,为了吸引观众,编撰者一般都会刻意塑造关羽忠义的形象,例如加上特殊的对白、唱腔和化妆效果等,使关帝充满正气,造就了「关帝戏」的形成,除使关帝名气得以远播外,更有助关帝神格的提升。
清代善书的流通所谓善书,是指用因果报应劝人为善的教化书籍,印送善书更被认为是很大的功德,在清代广为流行。众多关帝的善书中,以《关圣帝君觉世经》和《关圣帝君明圣经》为最流行。关帝信仰能够在清代深入民心,与关帝多种善书的大量刊印和流通有密切关係。